英國慈善二手商店探秘:淘寶天堂與社會價值的完美結合

每次到英國,我一定會去逛當地的慈善二手商店。踏進店裡,看到滿架的商品,就像挖寶一樣,驚喜連連。從衣服、飾品、玩具、書籍、裝飾物、家用品到大型家具,應有盡有。雖然都是二手品,但每一件都整理得乾乾淨淨,保存狀況非常不錯。每次低價買到獨特又實用的東西,總覺得不虛此行。更重要的是,在這些店消費不只是撿便宜,更是很有意義的消費行為。

題外話,有次我和先生在一家當天公休的慈善二手商店門口對著展示窗裡的商品探頭探腦,一位路過的阿北看了忍不住對我先生說:「帶她去更有品味的 M&S!」我只好在心裡默默替先生辯護:「他是無辜的!是我!是我得了不逛慈善店會死的病啊~」

Source: Shutterstock

什麼是慈善二手商店?

在英國街頭巷尾,很常看到 OxfamBritish Heart FoundationCancer Research UK 這些招牌,它們就是英國知名的 Charity Shops(慈善商店)。這些商店不只是二手商品的據點,更是串連社區、公益與永續的重要角色。

民眾可以把自己用不到但狀況良好的東西捐出來,經過志工整理後重新上架販售,所有收益都會用來支持各自的慈善目標。乍聽之下很簡單,但其實背後的運作很有系統,也很值得一探究竟。

慈善商店怎麼運作?

慈善商店的商品幾乎全來自當地民眾的捐贈,像是舊衣服、書籍、玩具、餐具,甚至家具或家電。這些物品會先經過志工或工作人員檢查、清潔、標價,確認品質沒問題才會上架。店內擺設方式也是經過策畫,並不會因為是慈善商店而隨便擺放商品,所以走進店裡就像在逛其他商店一樣。

Source: kemphospice

這些商店大多隸屬不同的慈善機構,每家機構背後都有特定的使命。例如 Oxfam 支援全球貧困地區、Cancer Research UK 投入癌症研究、British Heart Foundation 則致力於心血管疾病防治。

店裡的日常運作主要仰賴志工,正職人員不多。志工多是退休人士、學生或在地居民,他們不僅幫忙店務,也促進社區參與。這不僅能降低商店的營運成本,還能讓更多收入真正回饋到慈善計畫中。

這些慈善商店常常都開在人潮密集的商業街或市中心,像是主要購物街或市集附近。除了人潮多、曝光率高之外,也因為許多房東願意用比較優惠的條件租給慈善機構。一來能幫自己節稅或減少空置損失,二來也展現企業社會責任,算是雙贏的安排。

小店面,大能量:收入與支出怎麼來?

一開始我以為這些商店只是幫助弱勢家庭的地方,後來才發現客層其實很多元。打扮時尚的年輕人、小資族、觀光客都有。

別小看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小店面,它們的賺錢能力其實很驚人。以Oxfam為例,根據BBC報導,Oxfam整年度收益曾達約3.67億英鎊,其中慈善商店的銷售收入是兩大主要資金來源之一。

慈善商店的收入來源主要有三塊:

1.     商品銷售:是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2.     Gift Aid 制度:這是英國政府支持的稅務補助計畫。當捐贈者是英國納稅人,他們的現金捐款慈善組織可以申請政府額外補助,通常是捐款額的25%

3.     直接捐款:包括店內的捐款箱和透過官網的捐款。

支出方面則相當簡化,主要是房租、水電與少數正職人員薪資。因為志工人數龐大,整體營運成本低,大部分收入都能直接投入慈善工作。

不只是消費,更是社會力量

慈善商店的價值不只是便宜好買,更在於它撐起了整個「循環型社會」的精神。

光是英國,這些商店每年就能回收超過34萬噸的舊衣與紡織品。這意味著少了大量垃圾、多了無數重新被使用的物品。社區功能也是很重要的一環。這些商店成為鄰居互動的空間,志工工作讓退休人員有發揮的舞台,也為找工作的人提供累積經驗的機會,是不少人走入社區、參與公益的第一步。

希望台灣也能有這樣的系統

每次在英國的慈善商店裡淘寶,我都會暗自希望台灣也能有這樣的商店,不只是為了滿足購物慾,更因為這些商店背後代表的「惜物、助人、永續、共享」理念。

這些商店串起捐贈者、消費者、志工與慈善機構,讓每個人都能參與其中,一同推動改變。捐贈者可以幫助他人,消費者可以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志工可以獲得成就感,機構則有資金推動更多好事,維持美好的良性循環。

如果有一天,台灣街頭也有這樣的慈善商店,我一定會天天去報到(笑)。

如果你有機會去英國,不妨逛逛這類慈善商店,你或許也會收穫良多。

 

Comments

Popu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