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就是一條不斷打自己臉的路

當了媽媽之後,我才發現,育兒就像一面照妖鏡,無情地映照出我所有的不一致和矛盾。

每次看到女兒邊吃飯邊看故事書,我總忍不住唸她:「專心吃飯,不要一邊吃一邊看書,這樣很沒禮貌!」結果話才剛講完,就瞥見自己手邊的手機螢幕還停留在剛剛滑過的臉書頁面,瞬間有種被自己打了一巴掌的感覺原來我也正在做同樣的事。

育兒路上,這種「自打臉」的時刻實在太多了。

我常告訴女兒:「不要愛生氣,有什麼事好好講。」但其實自己連等紅燈都會心浮氣躁,而且常常為了生活中的小事瞬間爆炸。更可笑的是,我總是叮嚀女兒要有耐心、要有責任感,自己卻常抱怨生活瑣事,遇到突發狀況就焦慮又不耐煩。

每次對孩子說教,就像有一支無形的回力鏢飛回來,狠狠敲在我自己頭上,提醒我真正該檢討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當了父母後,我們很容易不自覺地成了道德講師,「要有耐心」、「控制情緒」、「做事要負責」這些大道理滔滔不絕地從口中流出,彷彿自己是標準模範生,但常常脫口而出的當下,心裡都會覺得這些話根本是在對自己說的。

話雖如此,也正因為這樣不斷的自我撞擊,我才開始察覺並調整自己的行為。我發現對女兒說的每一句話,其實都是在自我提醒和自我修行。

孩子不只是一面照妖鏡,更是一股推動自己成長的力量。因為她,我必須誠實面對自己長期以來視而不見的缺點,一點一滴地修正自己。

漸漸地,我發現育兒真正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我自己。她還是會邊吃邊看書,還是會耍脾氣,但至少我已經學會不那麼急躁,不那麼容易動怒,而且會盡量放下手機,好好地吃一頓飯。

育兒不只是教孩子怎麼在這個世界上生存,更是一面鏡子,讓我們反思自己是否言行一致。親子之間的每一次衝突和矛盾都是在提醒自己:我要求孩子做到的事,自己也有做到嗎?

有時候,我會想起榮格說的投射效應,就是將自己不願承認的缺點投射到別人身上而我在女兒身上最看不順眼的那些小毛病,往往正是自己最需要改進的地方。

承認自己的不足需要很大的勇氣,尤其是當你試圖在孩子面前扮演完美的榜樣時。但也因為這份誠實,才能讓轉變成真。

現在,當我忍不住想對女兒說教時,我會先問自己:「我是不是也在做同樣的事?」

當我告訴她要專心時,我會放下手機;當我提醒她控制情緒時,我會深呼吸;當我要求她有責任感時,我也會檢視自己有沒有做到言行一致。

最令人驚喜的是,當我開始真正以身作則時,女兒的改變也悄悄發生了。不是因為我說了多少道理,而是因為她看見了我的改變。

育兒這條路讓我明白,孩子需要的不是一個完美的父母,而是願意跟他們一起成長,勇於承認錯誤的大人。

而在這個過程中,被雕塑最多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是的,被逼著長大的,不是她,而是我。

原來,這才是育兒真正送給我的禮物。

 

Comments

Popu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