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短片引發的思考:AI時代的教育尊重與品牌責任

前陣子常在 Instagram 上看到一些 AI 產品行銷影片,引發了我一連串的思考。這些影片讓人印象深刻,但不是因為產品功能,而是因為其中令人不適的價值觀。

影片劇情通常是這樣:教授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做作業或解答問題,學生用 AI 迅速完成後,教授質疑這種「偷懶」方式,學生以極不禮貌的態度回嗆,聲稱他用 AI 學到的比教授上課講的還有用,然後收拾書包走出教室。

這支廣告或許想展現 AI 的強大功能,但卻在無意間傳遞了一個危險訊息:科技可以成為無禮和傲慢的藉口。

當行銷手法為了效果而一昧追求對立張力

AI 當道的時代,各家公司都在尋找差異化的行銷策略。AI 公司製作的短片常以「傳統」與「創新」之間的衝突作為張力來源,強化產品的即戰力與顛覆性。透過情境影片展示產品優勢無可厚非,問題在於:為了凸顯產品的「革命性」,是否就可以忽視基本的價值觀和人際尊重?

讓我們拆解一下這類影片的敘事結構:

  • 老派權威角色提出質疑(教授、主管、考官)
  • AI 使用者展現自信甚至傲慢(學生、求職者)
  • 最終由 AI 的正確答案打臉質疑者,塑造「創新壓倒陳舊」的結局

這種公式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快速建立戲劇衝突,讓觀眾不自覺地選邊站,進而引發討論和分享。但它也存在兩個問題:

首先,過度簡化現實。教育並不是非黑即白,許多老師正在積極研究 AI 融入教學的方式,學生的學習策略也不僅僅是工具導向。

其次,合理化態度問題。學生回嗆聽起來很爽快,但卻模糊了社會規範,甚至鼓勵不尊重他人的語氣。這類行銷片常用「舊體制被打臉」的公式來操作流量,短期聲量雖高,卻也在潛移默化中輸出一種錯誤訊息:走在時代尖端就可以目中無人。

廣告塑造的不只是產品形象,更是社會價值觀

廣告不只是在賣產品,更是在塑造社會價值觀。當行銷訊息一味強調「挑戰權威」、「超越專家」,即使本意是凸顯產品力,也容易在無形中傳遞出一種訊號:只要你掌握新工具,就可以忽略他人、否定經驗。

若這樣的訊息被普遍接受,下一代將如何看待學習?又會如何與師長、與知識建立關係?科技本應是促進理解的工具,而不是激化世代衝突的武器。

傳統師徒關係逐漸鬆動,學習更加自由平等,AI的普及也讓知識獲取更有效率。但越是在這樣的時代,品牌越應該強調:使用AI,不代表可以跳過尊重、對話與理解的基本功課。

老師不該被跟落伍畫上等號,他們也是有學習熱情的人。AI應該展現協助教育者的一面,而不是在把他們塑造成「被打臉」的反派角色。

品牌必須思考:短期聲量之後,你想留下什麼價值?

情境行銷本身是有效的策略,它能幫助消費者理解產品在真實場景中的應用。但問題在於情境的選擇和呈現方式。

有效的情境行銷應該展示產品價值,同時維護基本的社會價值觀,避免刻意製造衝突來吸引注意,考慮不同受眾的感受和文化背景,將產品定位為輔助工具,而非替代人際關係的手段。

AI 產品透過「羞辱教育者」的方式建立品牌形象時,最終是強化了什麼價值?弱化了什麼文化?

AI 越普及,我們越要保有人味

AI 產品的行銷不必總是正經八百,但也不該以破壞彼此的基本尊重為代價。

影片中那位學生看似「贏」了,但卻失去了理解他人立場的能力。教授也許不是最會教的人,但他不該被當成行銷上的出氣包。而我們這些看影片的觀眾,也不該默默接受這樣的價值觀。

AI 能幫我們解題,卻不能教我們做人處事。真正的智慧不只是回答的內容,還包括回答的態度。

科技公司的社會責任

隨著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科技公司承擔的社會責任也越來越重。這不僅體現在產品設計上,也體現在行銷策略上。

一個負責任的科技品牌應該問自己:我們的行銷內容傳遞了什麼價值觀?這些價值觀是否有助於建立更好的社會關係?我們是在解決問題還是在製造新的社會問題?

科技公司的行銷底線不應該僅是法律法規,更應該建立於對社會的責任感上。當我們在推廣 AI 工具時,可以強調效率提升、學習加速、知識獲取便利,但不應該鼓勵用戶藐視他人、挑戰基本禮貌,或是製造不必要的對立。

真正優秀的 AI 產品行銷,應該展現科技如何讓人們變得更好:不只是更聰明,還要更有智慧、更懂得尊重他人。

科技向善,從行銷做起

那支爭議廣告最終可能會被遺忘,但它揭示的問題值得整個產業反思。在 AI 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製造對立的產品宣傳,而是能夠促進理解、尊重和合作的溝通方式。

科技的進步應該讓社會更和諧,而不是更分裂。真正改變世界的不只是技術本身,還有我們選擇如何使用和推廣這些技術的方式。

 

Comments

Popu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