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話一姊的日常:用三秒鐘說話,結果用三分鐘解釋

我最喜歡的早餐店在六月底要永久歇業了。這件事讓我默默難過了好一陣子,不只是因為以後吃不到那些美味,更因為那間店已經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的慰藉,一個充滿熟悉感的小角落。

有一天,我老公問我:「早餐店哪一天關?」我這人不太愛講話,於是我望向月曆(私以為他理解我指的是月曆上的日子),回了一句:「Last day。」我心想,他應該會知道我指的是六月的最後一天吧。

結果他停頓了一下,一臉困惑地說:「昨天?」

那時候我才驚覺自己「口誤」了。只有短短兩個字,誤會就發生了。「Last day」在我腦袋裡意思再清楚不過,但少了上下文,它可能代表「昨天」、「上次去的最後一天」、「營業的最後一天」,或者「當月的最後一天」。

這是個小小的瞬間提醒了我,語言的理解急需仰賴上下文和彼此的共識。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說得很清楚了,但對方其實一頭霧水。我們經常忘了對我們顯而易見的事情,對別人來說可能並非如此,因為他們沒有掌握到全貌。這就像電影裡常看到的情節:一個角色說了句模稜兩可的話,然後聲稱「我已經說得很清楚了」,結果另一個人一臉困惑。由此可見,溝通是否有效不在於你說了什麼,而在於對方真正理解了什麼。

這個小插曲讓我反思簡潔與明確之間的平衡 雖然過於冗長的溝通會讓人疲憊,但過度簡化卻常常導致混淆。有效的溝通是找到兩者的中間點,既要簡潔,又要提供足夠的上下文。

我想這個原則也適用於翻譯工作。翻譯不只是語言的轉換,更重要的是在不同語言的族群之間搭建上下文和文化的橋樑。 譯者必須判斷要保留、調整或解釋多少上下文,才能確保受眾準確理解訊息。像「Last Day」這樣一個詞,在某個文化中可能完全清楚,但在另一個文化中卻可能造成困惑,這時就需要更明確的措辭或額外的一點解釋。從這個角度來看,譯者就像是兩種預設知識系統之間的協調者,填補目標讀者可能無法自然領會的空白。

就連早餐店歇業這麼稀鬆平常的小事,都能提醒我們文字有多容易詞不達意,當我們願意多花一點時間多說一點點時,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就會容易得多。溝通不只是我們說了什麼,還包含了我們預設別人會理解什麼。意圖和解讀之間的落差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大,而彌補這個落差需要格外的努力。在這個崇尚快速簡潔的世界裡,我們更要謹記清楚傳達訊息的重要性。

 

Comments

Popu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