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帶便當到營養午餐:時代變遷下的餐桌風景
記得我小學那個年代,營養午餐並不盛行。雖然台灣早在1950年代的美援時期開始營養午餐制度,但在我們所處的80年代,大部分的學生還是帶便當去學校蒸,或是由家長送餐。每到中午,校門口總是擠滿了手提便當袋的家長,而學生們則拎著各自的愛心便當,迫不及待衝回教室大快朵頤。對許多家庭來說,午餐時間既是甜蜜的負擔,也是媽媽們每日廚藝與巧思的大考驗。
便當裡的童年回憶:那些年的午餐趣事
回想那段自帶便當的歲月,可說是趣味橫生!
還沒到午餐時間,教室裡就有人偷偷打開便當偷吃。從一開始被老師當場逮到,到後來練就「吃半個便當不被發現」的高超技術。午餐鐘聲一響,大家打開便當的瞬間總會引起一陣騷動,有人拿著便當到處比較菜色、交換配菜,有人會把幾張桌子合併,和好朋友一起用餐。
而最令人羨慕的,莫過於值日生的特權了,因為他們可以提早五分鐘去抬便當。這短短的五分鐘,對小學生來說簡直是自由的黃金時刻。有人甚至會趁機偷溜到福利社,買些零食替自己的午餐加菜。題外話,我那時一直覺得蒸飯箱是很可怕的地方,裡面又黑又濕熱,彷彿打開門,裡面會有怪物衝出來。

那時候,我偶爾也會羨慕那些家長送便當的同學,總覺得特別「風光」,有時也期待媽媽能從外面買個特別的便當來,嚐嚐不一樣的口味(順便可以看一下媽媽)。那些便當裡的回憶,已經成為我們童年中難以取代的獨特印記。

時光飛逝,如今大部分的國小幾乎都已全面提供營養午餐,對現代家長而言,這簡直是天降甘霖!尤其當家裡有個「挑食大魔王」時,更能深切感受到它的好處。在家裡,不管我使出多少招數威脅利誘,我女兒寧可餓肚子也不願意吃她討厭的青菜。先生曾經聽過有些幼兒園老師會逼小孩吃青菜,導致孩子吃到吐,因此他堅決反對逼孩子進食。
但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同樣的青菜,到了學校卻有了不同的命運!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老師的權威感,還是學校的規範比較多,女兒在學校居然比較願意吃青菜。即使是她不喜歡的,也會努力吃個一兩口。這時候我真心覺得學校有營養午餐真是天大的福利!它不只減輕家長準備午餐的負擔,更重要的是,我知道女兒在學校能攝取到比較均衡的飲食。
還沒到午餐時間,教室裡就有人偷偷打開便當偷吃。從一開始被老師當場逮到,到後來練就「吃半個便當不被發現」的高超技術。午餐鐘聲一響,大家打開便當的瞬間總會引起一陣騷動,有人拿著便當到處比較菜色、交換配菜,有人會把幾張桌子合併,和好朋友一起用餐。
而最令人羨慕的,莫過於值日生的特權了,因為他們可以提早五分鐘去抬便當。這短短的五分鐘,對小學生來說簡直是自由的黃金時刻。有人甚至會趁機偷溜到福利社,買些零食替自己的午餐加菜。題外話,我那時一直覺得蒸飯箱是很可怕的地方,裡面又黑又濕熱,彷彿打開門,裡面會有怪物衝出來。

(Source: UDN Time)

(Source: UDN Time)
時光飛逝,如今大部分的國小幾乎都已全面提供營養午餐,對現代家長而言,這簡直是天降甘霖!尤其當家裡有個「挑食大魔王」時,更能深切感受到它的好處。在家裡,不管我使出多少招數威脅利誘,我女兒寧可餓肚子也不願意吃她討厭的青菜。先生曾經聽過有些幼兒園老師會逼小孩吃青菜,導致孩子吃到吐,因此他堅決反對逼孩子進食。
但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同樣的青菜,到了學校卻有了不同的命運!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老師的權威感,還是學校的規範比較多,女兒在學校居然比較願意吃青菜。即使是她不喜歡的,也會努力吃個一兩口。這時候我真心覺得學校有營養午餐真是天大的福利!它不只減輕家長準備午餐的負擔,更重要的是,我知道女兒在學校能攝取到比較均衡的飲食。
從「媽媽味」到「集體記憶」:午餐的社會化意義
營養午餐不只是讓孩子吃飽,它還承載著另一層重要意義:社會化。在學校統一供餐的制度下,孩子們吃著相同的營養午餐,自己動手打菜、排隊取餐,在分享食物的過程中,也逐漸建立起新的「午餐記憶」,並在日常中學習負責任與自律。
孩子們學會分享、觀察、模仿,甚至重新認識某些食物。有時女兒會回家說:「今天的紅蘿蔔吃起來像果乾」、「有個男生說豆芽菜很脆很好吃」,或者「今天的咖哩大家都吃光光了」,「同學不愛喝湯,我幫他喝完了」。原本在家打死不碰的食物,因為同學一句話,她竟然開始試著咬一口。
從家庭的「私領域」過渡到學校的「公領域」,孩子不再只吃熟悉的味道,而是在過程中練習適應、學習尊重差異,也漸漸培養出獨立進食、規律生活、與人共處的能力。
學校營養午餐不只解放了我們這些為午餐煩惱的媽媽們,也在無形中為孩子創造了一段段共同成長的記憶。雖然現在的孩子少了我們當年那種午餐時間的熱鬧與樂趣,但他們卻在學校餐桌上學會了與同儕共享、遵守規範,也慢慢建立起屬於自己的集體回憶。
孩子們學會分享、觀察、模仿,甚至重新認識某些食物。有時女兒會回家說:「今天的紅蘿蔔吃起來像果乾」、「有個男生說豆芽菜很脆很好吃」,或者「今天的咖哩大家都吃光光了」,「同學不愛喝湯,我幫他喝完了」。原本在家打死不碰的食物,因為同學一句話,她竟然開始試著咬一口。
從家庭的「私領域」過渡到學校的「公領域」,孩子不再只吃熟悉的味道,而是在過程中練習適應、學習尊重差異,也漸漸培養出獨立進食、規律生活、與人共處的能力。
學校營養午餐不只解放了我們這些為午餐煩惱的媽媽們,也在無形中為孩子創造了一段段共同成長的記憶。雖然現在的孩子少了我們當年那種午餐時間的熱鬧與樂趣,但他們卻在學校餐桌上學會了與同儕共享、遵守規範,也慢慢建立起屬於自己的集體回憶。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