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童書變長篇小說?吝嗇先生的華麗變身
某天陪孩子看書,翻開一本台灣出版的《吝嗇先生》,我光是一頁就念了好幾分鐘,唸到快喘不過氣,忍不住翻到後面看看英文原文到底是怎麼寫的。這一看,整個人都傻了。原來原文這一頁才短短三句話,中文版卻像加了三大段背景故事,連吝嗇先生的前世今生都交代清楚了,還不忘加幾句人生小道理。明明只是一本簡單的童書,怎麼中文版本變得像長篇小說?
我不是第一次遇到這種「翻譯加料」的情況,但這次的對照實在太明顯,讓我忍不住想多看兩眼。英文原文是這樣寫的:
Mr. Mean lived up to his name.
He lived in what could have been a nice house, but wasn’t.
He never painted it, or mended the windows, or repaired the roof.
而中文版怎麼開場的呢?
不只加了一句:「小朋友,你認識一位名叫吝嗇先生的人嗎?」還鉅細靡遺地描述他多省錢、省到連房子壞掉也不修,整棟房子形容得跟鬼屋一樣。
這已經不是翻譯,而是改編了吧。
為什麼中文版會「加料」?
你可能會想,不就是一本童書,有必要這麼認真嗎?但其實這種「加工」的背後,不只是翻譯風格不同,更反映出語言與文化的差異,也跟我們怎麼看待「給孩子的東西」有關。
英文童書很多都走極簡風,字少但意涵多,像詩一樣濃縮精練,讓孩子有空間去猜、去問、去想像。看不懂沒關係,可以搭配圖、問爸媽、自己慢慢理解。學習的樂趣就是在這樣的互動中自然發生的。
但中文童書常常會走另一條路:角色一個個交代清楚,情節鋪陳完整,還要來段「小朋友,從這個故事你學到了什麼呢?」的溫馨提醒。彷彿不說明白,就怕孩子學不到東西。
由於很多中文版的童書是為了年紀較小的孩子設計的,因此會加入許多引導性的文字,甚至用問句跟孩子互動,好讓他們更容易理解。有些出版社或譯者可能覺得原文寫得太簡略,怕孩子只看圖片會看不懂,乾脆自己補內容,越補越多,故事也越講越長。
這樣做的好處是,小小孩比較能理解,劇情清楚、寓意明確,但卻也可能壓縮了孩子自己想像的空間,使原本幽默簡潔的故事淪為說教的幫手。
文化差異,還是市場需求?
當然,也不能全怪譯者或出版社。台灣的家長在選書時,常常會有一點教育焦慮,總希望一本書不只好看,還要能啟發孩子、讓他變聰明、有同理心、甚至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而出版社為了讓書看起來更有「內容」,就會盡量多寫一點、加一些說明。
此外,語言特性的差異也有關係。中文本來就愛鋪陳,開頭來句「小朋友,你知道嗎……」簡直是基本配備。而像英文那句 "He lived in what could have been a nice house",到了中文就成了:「你有沒有看過那種本來應該很漂亮,結果現在破破爛爛、煙囪歪掉、屋頂還漏水的房子呢?」如此鉅細靡遺的敘述,讓孩子馬上在腦中建立故事的畫面。
其實這本書在角色和情節的在地化上也蠻用心的。像 Mr. Mean 翻成「吝嗇先生」,可能對小孩來說有點抽象,補上一句「省錢到連一毛都不肯拔的鐵公雞」,馬上讓人秒懂。這種用語既貼近台灣孩子的語感,也讓故事更有本土味。
翻譯到底該不該「創作」?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如果我是讀者,可能會希望看到更貼近原文的版本,頂多在旁邊加註說明就好,不需要整個改寫。但如果我是家長,看到孩子聽得津津有味、眼睛發亮,我可能也會很感謝這些「加料」的翻譯,至少故事生動,小孩願意聽(雖然常常念到想哭)。
或許我們可以把童書想像成一扇窗。有些窗戶加了花紋、擺了香草,看起來更吸引人,小孩更願意走進去、坐下來,聽你講一個故事,這才是最重要的。
雖然中文版的《吝嗇先生》確實「灌水」不少,但它也讓這個故事更貼近華人孩子的閱讀習慣與文化語境,也許正因為這樣,它才會被選為優良童書吧。
這樣說來,翻譯就像一種異國料理。最好的異國料理不一定是完全照原味來的,而是那些經過在地調味、能真正讓人吃得開心的版本。好的翻譯也是如此。懂得適度加料、適度收手,讓故事在不同文化中都能說得動人,成為跨文化的橋樑,這才是譯者的價值所在。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