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說我女兒上課睡覺好可愛?
身為家長,每次看到老師來電,腦中總是先浮現各種不好的想法。因此,當某天下午接到老師來電,我忍不住緊張起來。沒想到,老師的第一句話竟然是:「媽媽,沐希今天好可愛喔!」
我頓時鬆了口氣,心想:「是做了什麼可愛的事情嗎?」結果老師接著說:「下午她太累了,直接趴在桌子上睡著了。」
原來那天中午,她吃飯吃得太慢,沒時間午休,下午上課直接趴在桌上呼呼大睡。這前後的反差實在太大,讓我忍不住笑出來。
回想我們那個年代,如果有人敢在課堂上睡覺,老師一定先叫起來羞辱一番,再通知家長:「請管好你的小孩,不要在上課睡覺」。孩子回家後,家長還會補上一頓竹筍炒肉絲。那個年代的管教方式既簡單又粗暴,管你是沒睡飽、身體不舒服,還是情緒低落,通通先罵再說。
但現在的老師完全不一樣。他們會用溫和的語氣開場,先稱讚孩子幾句好話,再慢慢說明情況。這種「三明治式」溝通(好話-問題-鼓勵)可以緩和負面情緒和氣氛,讓家長卸下心房,使溝通更加順暢。藉由分享觀察,引導家長一起理解孩子的狀態,再共同思考如何協助孩子改善。
就像「非暴力溝通」中提到的同理與觀察,以及「正向教養」強調的尊重與引導:用孩子能聽得進去的方式,引導他們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換句話說,讓提醒多一點溫度,少一點責備。
那天晚上,我沒有責備女兒,只是用閒聊的方式問她:「今天吃飯是不是吃比較久啊?下次要怎麼做才不會在上課時想睡覺呢?」她想了一下說:「我可以吃快一點,就有時間睡覺了。」
就這樣,一通原本讓人緊張的電話成了一次輕鬆又有收穫的親子對話,也讓我重新省思自己平常的教養方式:我是不是太急著糾正、太想馬上把「正確的行為」塞給孩子?其實孩子也跟大人一樣,需要被理解、被同理,才會願意改變。
老師的那句「沐希今天好可愛喔~」不只化解了家長的緊張,也讓我看到現代教育的不同之處。現在的老師,不只是知識的傳遞者,還得兼具心理輔導員、溝通專家,甚至還要有一點公關能力。要維持課堂秩序,又要跟各種風格的家長好好溝通,真的不容易。
有時候,孩子不是不懂道理,而是需要用一種舒服的方式去理解自己的行為。而我們大人,也可以一起練習:怎麼用讓人聽得進去的方式說話,在提醒與理解之間找到平衡點。
換個方式說話,世界就會不一樣。或許,教養的藝術,就是在堅持原則的同時,學會用溫柔的方式表達。
Comments
Post a Comment